第一百五十二章 大明朝永远不缺能臣当官(二更)(2 / 3)

大明神探1546 兴霸天 2914 字 1个月前

迹都不会留下破绽,即便对方不阅后即焚,事后也攀咬不到自己的头上。

同时萧震又招来另一批亲信嘱咐:“王佐那边要盯住了,切莫被抓住把柄,再以查案不利为由,把你们的人手给排挤出去了!”

锦衣卫若以官职排名,首推指挥使,正三品,是为锦衣卫的最高长官,其次是指挥同知,从三品副职,设两人,其下便是正四品的指挥佥事。

别小瞧指挥佥事,这已是锦衣卫里绝对的决策官员,足以立起一个山头。

比如萧震,他就和都指挥使王佐向来不合。

哪怕王佐的都指挥使是特赐正二品,因宠信获此兼衔,萧震依旧敢跟对方抗衡。

因为这也是天子默许的。

锦衣卫里面绝不能只有一个声音,他与王佐相互敌视,彼此制衡,才能让那位不被蒙蔽。

萧震最可惜的是,王佐抢先一步,收了陆炳当弟子,自己没能搭上这条潜邸旧臣的线,其余的怡然不惧。

现在同样如此,在他的指挥下,心腹亲信有条不紊地动了起来,很快朝堂上的局势一如期望的发展。

六部人心惶惶,越来越多的官员被迫站到了汤沐等人身后,抱成一团,希望免于责罚。

期间倒也发生了两个插曲。

一是夏言出面,说服了部分朝臣,让他们自承罪责,请陛下宽恕。

此举让萧震颇为惊讶,看来以前还是小觑了这个给事中,竟真有几分能耐。

二是严嵩常入乾清宫面圣,据说第一次还触怒了陛下,可惜黄锦嘴严,没有将具体原因传出。

不过萧震也能大致猜测,那位吏部左侍郎肯定是坐了蜡,进退维谷。

这种浑水不是好蹚的,此案过后,这位在国子监祭酒上崭露头角,如今又历任礼部吏部的高官,说不定就得黯然退出中枢高层,去南京养老了。

萧震坚信这个判断,直到一个消息传来。

“司礼监内侍去了颜颐寿的府邸探望?”

颜颐寿,前任刑部尚书,祖上据说能追溯到唐朝名臣颜真卿。

此人是弘治三年中进士,历任地方,嘉靖四年奉召任左都御史,升刑部尚书,奉命审问李福达一案,触怒天子,被打入大牢,后见其年岁已高,放出牢狱,罢职闲住。

算算年岁,今年已经七十岁高龄了,威望确实不低,却早就精力不济。

‘朝廷怎么会突然想起这个人?’

‘难不成要平反李福达一案的罪臣?’

‘呵!怎么可能呢!’

萧震连连摇头,只觉得不可思议,因为他并未深入参与武定侯一案,缺少了这关键一环,当然不会认为那位对待反对朝臣一向手段残酷的天子,会如此宽宏大量。

只是内心深处,又隐隐不安起来。

如果一向心眼小的当今天子,难得大度起来,这回的案情,又将以何种方式收场呢?

……

“东楼兄!东楼兄留步!”

严世蕃脚下放缓,特意路过,果不其然呼唤声传来。

开口的是国子监生颜绍芳,也是前任刑部尚书颜颐寿的幼子。

自从颜颐寿罢职去官,这位尚书之子的日子颇为难熬,但此时此刻,眉宇间洋溢的都是喜意,到了面前深深一躬:“此番若无严侍郎直言,我父再无起复之日,颜家上下皆感激此等大恩!”

严世蕃云淡风轻地还礼,轻轻仰首,眼神里仿佛映出一道刚正不阿的伟岸身影:“家严从小教导我,道之所在,虽千万人吾往矣,此番他不过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情而已!”

颜绍芳肃然起敬,眉宇间愈发敬仰。

再说了几句,严世蕃目送这位转回学堂的背影,侧过脸来,